
18岁时,被县文化馆选中配合电影《丁龙镇》拍摄,从此与胶州秧歌有了不解之缘。作为青岛市级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,今年67岁的汤淑敏为传承胶州秧歌不遗余力。碾、拧、抻、韧、扭,在欢腾的旋律里,在灵动的舞姿中,藏着她近半个世纪的执着与热爱。
从参演电影《丁龙镇》出发 她与胶州秧歌结缘近50年
10月23日上午,在青岛市北区小港社区活动室,汤淑敏正专注地教授胶州秧歌的动作要领。当欢快的音乐响起,身着表演服的汤淑敏瞬间进入状态,只见她一边舞动一边讲解,步伐轻盈,手中的扇子与手绢上下翻飞,每一个眼神、每一次转身都透着胶州秧歌独有的韵味,将“三弯九动十八态”展现得淋漓尽致。“秧歌不仅仅是展现各个动作,也是在讲故事,要把心里的欢喜‘扭’出来!”说罢,汤淑敏向学生们表演了一个“撇扇”。行云流水的舞蹈动作,让在场的人们不禁都沉浸其中。
展开剩余76%今年67岁的汤淑敏,与胶州秧歌的缘分已有近50年。在18岁那年,汤淑敏被县文化馆选中,参与电影《丁龙镇》的拍摄,在镜头前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独特风采。这段经历,也让在胶州土生土长的汤淑敏,深深爱上了源于这片土地的舞蹈艺术。自此之后,怀揣着对胶州秧歌与日俱增的喜爱,汤淑敏在工作之余,不仅虚心向前辈请教,潜心学习传统动作,也开始自编自演,将个人的理解与创意融入其中。在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的舞台上,几十年来,她一次又一次地将胶州秧歌的力与美带给观众。
为了传承开启“连轴转”模式 学校、社区、企业等地都有她的身影
作为青岛市级胶州秧歌代表性传承人、胶州秧歌第七代传人,汤淑敏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。为了让非遗“活”在当下,退休后,汤淑敏反而开启了更为忙碌的“奔赴”模式。在学校,她是学生们眼中亲切的汤老师,在稚嫩的心灵中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;在社区,她带领居民们通过秧歌强身健体、陶冶情操;在舞台上,她是灵动的舞者,一绢一扇、一撇一扭,展现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。“学习胶州秧歌的,有幼儿园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。就是通过自己的本能和技艺,让更多人喜欢和爱上胶州秧歌。”汤淑敏说道。
多年以来,汤淑敏的足迹遍布了青岛各区市,更多次代表家乡参加全国、省、市级的秧歌展演和比赛,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拓宽了汤淑敏的艺术视野,更将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推向了更广阔的平台。为了传授胶州秧歌,汤淑敏的日程表经常是满满当当。上午,她还在胶州为比赛做准备;中午来不及吃饭,便要急匆匆地换乘奔赴另一个地方进行新一轮排练;晚上,她的身影又准时出现在非遗夜校,指导学员们练习。“虽然忙累,但我总是累并快乐着!就感觉愿意,值得。”汤淑敏说道。
忍着伤痛坚持展现最好状态 她带着扇子走到哪儿扭到哪儿
让人惊讶的是,这样一位在舞台上神采飞扬的非遗传承人,右腿曾两次因公严重负伤,被定为七级伤残。身体的伤痛挡不住汤淑敏心中的热爱,吃几片止痛药、定期做理疗缓解疼痛,几乎每一次演出和教学,她都要戴上护膝。“每当听到胶州秧歌音乐响起来的时候,我心都醉了!”这几年来,汤淑敏也积极借助社交平台,将胶州秧歌的教学片段、舞台风采制作成一个个精彩的短视频,通过网络让天南地北的网友都能直观地看到。有些人将她的舞台形象刻成版画、剪出剪纸,或是画成一幅画,还有人将她的舞蹈经历写成快板书和诗作……这些点赞和鼓励,更加坚定了汤淑敏传承胶州秧歌的决心和信心。
“2020年,来社区正好看到汤老师在做公益课堂的教学,就觉得非常美。”学生王定苓介绍,她跟随汤淑敏学习胶州秧歌已有五年时间。“老师手把手教,纠正动作,我也从一无所知,到现在找到了一些门道。经常扭一扭,身体也健康。”王定苓说道。学生佘银艳说:“我跟汤老师学胶州秧歌8年了,收获了健康和快乐,今后还要继续跟她学下去。”扭了近五十年的胶州秧歌,随身带着扇子和手绢,早已成了汤淑敏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。“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。只要心里不长皱纹,那就永远年轻,走到哪儿扭到哪儿,我一定要传承下去,一定会扭到动不了的那一天。”半个世纪的执着,只为做好一件事。对胶州秧歌有多爱?这也是汤淑敏最本真的回答。
(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晓雯 黄滢滢)在线炒股配资必选
发布于:山东省富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