歼-35的诞生配资方案,可以说直击美国海军最核心的优势所在,让中美在舰载机领域几十年的代差被迅速拉平。对于中国海军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装备更新,更是一次战略意义上的飞跃。
外媒《Defence Security Asia》在分析中指出,歼-35的研发路径不同于以往我国优先发展陆基型号的惯例,而是首先推出舰载型,再衍生出空军使用的陆基版本。这一点与美军F-14、F-18的路线颇为相似。
从命名上也能看出这一点:舰载型被直接命名为“歼-35”,而空军型则是“歼-35A”。没有后缀的原始型号,才是优先研制的方向。类似情况在我军并非首次出现,譬如歼轰-7就是先在海军服役,随后才衍生出空军版本。
更直观的证据是时间线。歼-35舰载型原型机早在2021年10月首飞,而歼-35A直到2023年9月才首飞,时间差将近两年。2024年珠海航展上,歼-35A才首次公开亮相,而歼-35舰载型早已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。
今年7月,歼-35生产线首次曝光,随即出现编号0012的量产涂装机型,意味着至少已有12架完成生产。相比之下,歼-35A尚未进入量产阶段。实际上,由于舰载机技术复杂度更高,陆基型可以直接利用同一生产线,工艺也更为简化,因此根本不需要单独建线。沈飞在2025年建成的28万平方米厂房和脉动生产线,已经能够实现双型号并行生产。
相比F-14、F-18,歼-35所面对的难度更大,因为它是一款第五代舰载机。这意味着不仅要解决舰载机的常规挑战——折叠机翼、强化起落架、尾钩与弹射牵引杆、防潮防腐设计等,还必须在隐身能力上不打折扣。
那么,为什么不按部就班,先发展空军版,再过渡到舰载型呢?答案很明确:海军比空军更急迫地需要这种机型。
首先,歼-20已经在空军服役,中美在空军战斗机领域的11年差距被抹平。但在航母舰载机方面,我军依然处于明显劣势,这直接关系到海洋战略与海外利益的维护。空军目前并不存在迫切的代差压力,而海军却必须尽快追上美军。
其次,歼-35必须赶上福建舰的建造与服役进度。福建舰是我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,承担着与福特级、尼米兹级航母抗衡的战略任务,其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舰载机性能。福建舰于2022年6月下水,预计近期正式服役。如果没有歼-35作为主力舰载机,再先进的航母也难以发挥全部作用。
歼-35的研发团队也从美军经验中吸取了教训。比如,美军F-35C曾因隐身涂层在海洋环境中大面积生锈而饱受诟病,洛马公司至今难以彻底解决。歼-35的“后发优势”,就在于可以避免重蹈覆辙,在隐身涂料、防护工艺等关键环节上更进一步。
从目前的信息来看,歼-35在综合性能上已具备压制美军F-35B/C的潜力。这意味着,我军舰载机部队的战斗力终于能够与美军平起平坐,实现从“能用”到“能战”的跨越。
歼-35的优先舰载化,反映出我国战略重心的调整——在空军已站稳脚跟的情况下,海军成为急需补齐短板的方向。它不仅是航母作战体系的关键拼图,更是我军走向深蓝、维护大国海权的基石。可以预见配资方案,随着歼-35批量服役,我国海军的整体战力将迎来质的飞跃。
富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